傳承好家風 傳遞正能量
2018-08-08 11:25:08 來源: 責任編輯: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|
分享到:
|
“傳家兩字,曰耕與讀;興家兩字,曰儉與勤;安家兩字,曰讓與忍……”這,就是我們浦城家喻戶曉的《章氏家訓》。 走進西巖山,穿過一片修竹林,氣派雄偉的章氏祠堂便出現在眼前。讀着祠堂院牆上《太傅仔鈞公家訓》,側耳聆聽,仔鈞公的教誨彷彿在耳畔迴響。《章氏家訓》世代相傳,它不僅孕育着守志和睦的章氏族人,也薰陶着浦城這方充滿溫情的土壤。 我,自小生活在一個環境優美的小山村。那兒四面環山,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自山澗而下,穿村而過,匯入南浦溪。 每年汛期來臨,小溪漲水了。那滾滾洪流如猛獸般沖刷着沿溪搭建的泥瓦房,房屋倒塌,財物流失……那可是鄉親們的心血呀!每當這時,爺爺總是穿着蓑衣,戴着斗笠,叫上爸爸和叔叔們,拿上一根長竹竿,站在小溪邊,把在洪水裏翻滾的物品勾到岸上來。我不明白,他們爲什麼要冒着暴雨做這般危險的事。“他們的房子被洪水沖垮了,已經受了難,如果這些財物再被沖走,豈不是雪上加霜嗎?我們能幫一點兒是一點兒,至少可以減少他們的損失呀!”爺爺的話並不深奧,至今我仍能清清楚楚地記得。正是爺爺這種爲他人着想的精神,潛移默化地感染着我,讓我受益終生。 從小,我就在“勤耕苦讀”的家風中陶冶,喜歡上了讀書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艱苦的年代,不管生活多麼艱難,爺爺省吃儉用,堅持讓自己的8個孩子到學堂讀書識字。爺爺常說,只有把書讀好纔會有出路,只有把書讀好纔會有出息。可是,家境實在困難,供不起他們讀初中了。爺爺只好把讀書的希望寄託在我這一代人的身上。 1998年,我被建陽師範學校錄取了。爺爺很高興,逢人就說家裏總算出了個文化人。要上學了,臨行前,我給他剪指甲。他悠悠地說:“紅紅啊,恐怕你放假回來就看不到我了。”我心裏一顫,但還是故作鎮定地說:“爺爺,您別擔心,您的身子會好起來的,您還得看我參加工作,還得看我結婚,還得幫我教育孩子呢!”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。兩個星期後,爺爺走了。 20年過去了,爺爺的音容笑貌還時常浮現在我的眼前,爺爺教給我的做人道理已融入我的血液。我正在一點兒一點兒地教給我的孩子們,希望她們能堂堂正正做人,踏踏實實做事。 人必有家,家必有訓。從古至今,良好的家風家訓猶如一棵百年大樹,讓子子孫孫在它的廕庇之下興旺發達。不忘初心,砥礪前行。那麼就讓我們從好家風中汲取正能量,弘揚真、善、美,讓社會的正風正氣發揚光大! (林紅) |
相關閱讀: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發給好友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 |
心情版
相關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