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麗的山村 神奇的池塘
2017-11-15 09:52:07 來源: 責任編輯: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|
分享到:
|
蔣獻芹 位於閩北浦城西北方向的古樓鄉,有個上山洋自然村。何謂“上山洋”?曾有一段美妙的傳說:相傳五百多年前,在蓑衣洋羣峯之巔,有一隻黃斑大虎追趕着一羣山羊,追啊!趕啊!追趕到崗頭山的出口處,虎遇獵人阻擊,便不再追趕了。而後,人們就叫崗頭山“虎停口”。被追趕的那羣山羊,有的已奔散,尚有三隻羊逃到一座小山的腳下,在一個很大的岩石洞邊躲避着,後來大虎未再追趕了,那三隻羊就跑到山腳下尋找食物,這三隻羊被仙人點化便變成了三座小山。這三座小山並排地列着,形似飛奔下山的三隻羊,遠眺其景,形態逼真。蔣氏先祖在這裏開闢住宅時,就因其形而取名“三羊村”。該村因海拔較高,故而又稱之爲“上山洋村”。 上山洋自然村,歷史悠久,風光秀麗。村周圍有許多四季常青的古松柏樹,走進村中,空氣清新,甚覺清涼舒爽。 村前有一座小山墩——高殿坪。這座小山墩像屏風一樣,把整個村子擋住,不過屏風不見村。人們有傳說“山路彎彎上山洋,轉彎抹角始見村,外村裏村還有村,祠堂背後新處裏,外村一個大門裏,擠住農戶十六家”的說法。 村後有一片青山一壠田。青山青松伴南竹,鬱鬱蔥蔥,交相輝映,似如畫卷,蔚爲壯觀。 村的中心有四處是七百多年前,先祖創建保留至今的古文化遺產、遺蹟,它們是:蔣氏家祠,宗山祖墓,神奇的池塘,多年老杉鬆。 蔣氏家祠。先祖創建於清朝年間,至今已有幾百年,尚保存完好。家祠坐北朝南,正大門方型,門額上方嵌“蔣氏家祠”四個大字。兩側門額圓型,分別嵌“派遠”“流長”。走進大門內兩側各有40平方米的空坪,大堂面積約300平方米,大堂正上方擺放着香案、祖龕,供奉着歷代先祖之靈牌。這些先祖之靈牌,幸裔孫蔣旭連,蔣子成等人,把先祖靈牌搬到自家樓裏藏起來,躲過四舊一劫難。因此,祖宗靈牌完整無缺。現在村民(裔孫)仍一年四季都在供奉着,特別是逢年過節更是熱鬧,有的化冥紙,有的點香叩拜,祈佑閤家幸福安康! 1942年鄉賢蔣肇西(箕星)創辦“上山保國民小學”時,就在家祠內隔了三個教室,請來四位教師,蔣穎賢爲其中之一,有學生50餘人,歷教3年多,因師資籌集維艱,學校停辦。 宗山祖墓。距家祠約五六十米遠處,原叫梨樹坪,現叫殿坪崗的地方,是“蔣氏入浦始祖九十四世宗山公之靈墓。此墓碑石柱左刻“祖德宗功地脈興隆庇族盛”,右刻“龍蟠虎衛山川風水產英賢”。墓頂碑額刻着“福澤千秋”。墓碑左刻“道光十九年夏月重整”,中刻“樂安堂始祖考蔣公宗山之墓”,款刻“上山洋、古樓、前排、大源頭、黃處壠、翥嶺下、下家源、溪壠合族裔孫敬立”等字。 宗山公生於南宋保佑三年(1255年)七月,終於元天曆元年(1328年)十月,其墓已歷七百多年,尚保存完好。 2005年8月30日,爲紀念宗山公誕辰750週年紀念活動,裔孫捐資將靈墓及家祠整修,祭祀紀念聚會有宗親200多人蔘加。浦城由始祖宗山公繁衍的蔣氏裔孫共五千餘人,上山洋村繁衍的有3000多人,遍佈80個村。 由上山洋村始祖繁衍的3000多人中,曾有過許多名人軼事,就近代的有蔣金福、蔣金富、蔣肇西等鄉賢,爲民排憂解難,修路、建橋、造涼亭、行醫、辦學等,辦了頗多有益於民衆的實事、善事、好事,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佩與讚揚!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,更是人才輩出。據收集的資料統計,上山洋村(包括遷出部分)已獲大專以上學歷的有40多人,中專學歷的60多人,其中有北大、清華以及北京建築學院等名校畢業的,亦有留美、留日獲碩士、博士學位的達11人。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蔣穎賢一家15人中就有九人獲大專以上學歷,三人留學日本均獲博士學位。 神奇的池塘。在宗山祖墓右側,有一口30*40平方米的池塘。這口池塘是明正統十三年(1488年)間百世祖明敏公遷到上山洋居住時開挖的,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。神奇的是,這口池塘裏的水,無論乾旱或暴雨,都一年四季“不涸不溢”。 池塘裏養着鯉魚,村民世尊祖訓,族規嚴禁捕捉。每年四、五月間,鯉魚產卵時,村民便忙着採些松枝、雜草放進池塘裏邊,讓魚產卵,然後再把松枝、雜草移放到自己的稻田裏孵化成魚,魚隨水流,就整壠、滿阪的稻田裏、水溝裏、小溪小河裏都有魚,便成爲村民的菜餚。 多年老杉鬆。在蔣氏家祠的左側,有一座“社公廟”。社公廟的背上有一棵老杉鬆,這棵老杉鬆三人合抱不着,村裏年長人說:“這棵老杉鬆是百世祖明敏公所種,至今已有五百餘年。”這棵老杉鬆它經歷過20多代人的歲月滄桑,雖然現在杉鬆的尾端已經枯死,但下半截還青青地活着,還能再活它幾百年呢! 上山洋自然村,離古樓鄉政府有20多華里,是在浦城境內中部最高山峯——騰雲尖(海拔1470多米)的腳下。村的範圍內耕地較小,山地、林地居多,蘊藏着茂密的森林和毛竹。村後約10華里延至蓑衣洋山脈處,有個叫裏洋的山窩裏,1958年大躍進時期,集中兩個公社(古樓、仙陽)、九個大隊、500多個勞動力,歷時兩年多,興建起一座小一型水庫,取名“裏洋水庫”,後改稱“上雲水庫”。該水庫上游及周邊全是森林、毛竹,沒有村莊、居民。庫容水源全靠天然積蓄,水潔淨無瑕。該水庫坐北朝南,面積1.2平方公里,能儲蓄水量12萬立方米,可解決四個村莊、3000多畝稻田和部分農作物乾旱的大問題。這座小型水庫規模雖不大,但它的水流向卻有很大的差別,庫渠道右邊之水流向葉家山村,通過灌溉稻田及農作物之後,其餘水流入江西廣豐縣,匯入信江,直流鄱陽湖。葉家山村屬信江——鄱陽湖最源頭的自然村;庫渠道左邊之水流向上山洋、溪壠、黃處壠村,通過灌溉稻田及農作物之後,其餘水流向臨江,匯入閩江。這就是所謂“一庫之水,兩省兩江”的說法。全國大小型規模的水庫幾千萬,像這樣規模不大的小型水庫,其“水”跨越兩省、兩江的實屬罕見。 上山洋自然村,羣衆有傳說“山路彎彎上山洋,山高水冷路又長,山清水秀疑有路,閩江源頭之一村”。 |
相關閱讀: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發給好友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 |